婴儿睡眠
婴儿睡眠方式和特点
每天婴儿睡眠的时间多于清醒时间。一个新生儿大约有2/3的时间在睡觉。睡觉在宝宝发育中起重要的作用。婴儿睡眠时间要比成人多(宝宝65% 的时间在睡觉而成人仅20~30%)。一个宝宝的睡眠方式包括从新生宝宝频繁而短暂的睡眠周期到学步宝宝夜间长觉白天小睡,直至学龄宝宝只有夜间长觉。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另外任何一个时期能象生命的第一年那样变化多端。科学研究表明这些变化间接说明了神经系统功能从不成熟到完全成熟的演变过程。睡眠中的所有事件反映了神经中枢的活动,伴随着发育的神奇变化。因此,睡眠可以看作是发育中的宝宝大脑的一个窗口。
婴儿睡眠方式在所有年龄段变化相当大,也是经常引起妈妈焦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有关宝宝睡眠行为的正常范围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强调的是:
1、正常睡眠行为有一个广泛的变动范围;
2、24小时的睡眠/觉醒周期在4个月左右才能很好的建立;
3、随着年龄增长白天的睡眠变得少而有规律;
4、4-12月龄间频繁的夜间觉醒常常干扰妈妈的睡眠。
婴儿睡眠不好怎么办
1、适应宝宝的生理时钟。
宝宝在出生3个月之前一直都是在睡觉,这时爸妈绝对不能可以改变睡眠时间,应该根据宝宝的生理时钟按时喂奶按时睡觉。这才是培养正确的睡眠习惯的基本方法。
2、哺乳后不要马上睡觉。
出生3个月后,宝宝的生理时钟逐渐有规律,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很难培养独自睡觉的习惯。另外,哺乳后不要马上睡觉,因此哺乳后最好陪宝宝玩耍。
3、有规律地喂奶或睡觉。
宝宝出生3个月后,每天睡14小时左右,其中有12小时在夜间睡觉。这时,夜间睡醒的次数逐渐减少,而且白天能睡两、三次午觉。在这个时期,妈妈就应该有规律地喂奶或者哄宝宝睡觉。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按时睡觉,而且夜间睡醒之前要充分地喂奶。
4、让宝宝感受白天。
建议妈妈在白天的时候尽量保持家居明亮,例如把窗帘拉开,让阳光透入屋内,好让宝宝领略一下白天的感觉。
5、营造宁静感觉。
人体在昏暗的环境下大量分泌出促进睡眠、有助于成长的激素,因此到了晚上时间,妈妈不妨在宝宝的房间里只亮着小灯,尽量保持家中昏暗宁静舒服的感觉。在漆黑的环境下,能分泌出最多的睡眠激素。同时也能让宝宝渐渐产生对夜晚的认知。慢慢养成在日间活动,晚上休息的习惯,然后逐步将宝宝的生理时钟调教至正常状态。
6、保持适当温度。
保持适当的温度,对于宝宝是否能安稳入眠十分重要。当宝宝穿上衣服睡觉后,妈妈要留意一下宝宝的体温,只要身体不感觉太热或太冷便可。妈妈可以用手抚摸一下宝宝的身体,如果宝宝没有出汗,身体温暖而不冷就是代表温度适合。
7、白天陪玩。
爸妈不妨在白天的时候给宝宝播放一下轻快悦耳的音乐,或者播一些广播等声音。同时,妈妈也可以用白天时间多跟宝宝说说话,又或者多陪宝宝玩耍。这样除了可以消耗宝宝的精力,到晚间时睡得特别香甜外,同样也可以让宝宝感受白天。
宝宝睡眠安全
近几年来,好几起宝宝睡眠安全问题引起关注,特别是因为使用床围导致宝宝睡觉时卡在床围和床垫中间的缝,最终窒息死亡的事件。
宝宝需要睡觉来帮助长身体,特别是在1岁前,在床上睡觉的时间多于床外活动的时间,如何给宝宝打造一个安全的睡眠环境,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于宝宝的睡眠安全,这些问题要注意:
1、分床睡:妈妈睡大床,宝宝睡小床。和宝宝同睡一张床,妈妈有可能会不小心压到宝宝,导致宝宝窒息死亡。选择婴儿床时要注意,婴儿床每根护栏之间的距离应小于6cm、护栏的整体高度不低于66cm、婴儿床的四角最好不要有立柱。
2、小宝宝就用小毯子:不要因为怕宝宝踢毯子就用一张大大的毯子把宝宝盖住,过于宽松的毯子有可能会把宝宝缠绕住。实在担心宝宝踢毯子着凉,可以给宝宝用睡袋。
3、不使用床围:国外早在2015年就不建议给宝宝使用床围。此类用品有可能导致宝宝被缠伤或者被卡住引起窒息。而且宝宝天生好动不服管,装了床围,宝宝反而会去攀爬,如果掉下来就危险了。
4、1岁前不使用定型枕:定型枕的设计思路是把宝宝的头卡住,不让宝宝翻转,防止睡偏头。事实却是宝宝依然会转头,还有可能被枕头堵住鼻孔,造成窒息。而且,宝宝3个月前,还没有形成生理性颈曲,此时不需要用任何枕头。
5、床上杂物不要太多:有些妈妈会在宝宝的床上放小物件(如安全针、玩具小零件等),这类物品容易被婴儿误吞。
6、注意宝宝的睡姿:尽量让宝宝仰卧着睡,如果宝宝习惯趴着睡,要帮宝宝纠正过来,以免出现“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风险。
父母是宝宝安全的守护者,千万不要有“别人这样做也不见得出事”的心态,平时要多留心一点,多防备一点,万不可等到出事再来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