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治疗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是黄疸的一种,那么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治疗呢?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起病于3月龄前,由于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胆管胆道异常等原因导致的以胆汁淤积、肝细胞性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肝肿大、大便灰白色,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升高,酶学升高等。由于检测手段的限制,疾病早期往往难以进行病因确诊,多以对症处理为主。
对一时难以根治病因的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可采用保守治疗。多数可经自然病程恢复,如各种病毒感染及特发性婴儿肝炎。皮肤瘙痒及黄色瘤处理:可口服苯巴比妥以促进胆汁排泄,每天剂量5mg/kg。也可用考来烯胺(消胆胺),每天0.25g/kg,分3次喂奶时服。该药为阴离子交换树脂,不被肠道吸收,可与肠内胆酸结合,由粪便排出,阻断胆酸回吸至肠-肝循环,可降低血胆酸浓度,并促进胆固醇在肝内转变为胆酸,起到利胆作用。但本药味不佳,新生儿人不易接受。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症状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可以初步判断的,那么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症状有哪些呢?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症状可有宫内生长障碍,早产,喂养困难,呕吐,生长缓慢及部分或间歇性胆汁缺乏的粪便(白便),新生儿期可看到黄疸,但常会延迟到2~3周,尿色暗,并会染尿布,粪便常呈淡黄色,浅褐黄色,灰色或白色,肠黏膜周围胆红素产物渗出常使粪便略带黄色,肝大很常见,触诊肝脏呈不同程度硬感;以后出现脾肿大,年龄稍大病儿可能会出现瘙痒,杵状指(趾),黄色瘤及佝偻病串珠,可在整个心前区或后背听到心脏杂音。
一般在生后2周即可出现黄疸逐渐加重,但也可晚至2~3个月,常发生食欲低下,吸吮反射减弱,嗜睡,呕吐,可出现痣,丘疹或瘀点,在较轻病例,生长缓慢可以是惟一的症状,偶可见肝功衰竭,血小板减少,水肿(非溶血性水肿)及新生儿出血性疾病。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
一旦有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需要上医院看一下,那么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怎么办呢?
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是可治的,如胆道闭锁、胆总管囊肿、胆结石可外科手术治疗。细菌、弓形虫、梅毒感染,可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某些代谢病可采用饮食治疗,如半乳糖血症,可限食乳制品。药物引起者,及时停药。早期诊断、治疗常可避免不良后果发生。保守治疗对一时难以根治病因的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多数可经自然病程恢复,如各种病毒感染及特发性婴儿肝炎。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迁延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症病因很多,主要可分为肝细胞损害、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疾病三大类。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孕母多数具有甲肝IgG抗体,使婴儿获得被动免疫,因此3个月以下婴儿发生甲肝的机会甚小。